
相关政策:《青岛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快“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文号:青安〔2012〕35号
政策解读:
1. “问安青岛”的含义是什么?
答:“问安青岛”的全称是“‘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问安青岛”是贯彻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和青岛市政府《关于加快“问安青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青岛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结合青岛市当前实际开展的一项跨精神文明领域和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重大活动。开展这项活动,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优化青岛市公共安全治理结构、增强安全文化软实力、打造安全发展型城市具有深远影响。
其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落实青岛市委“打造文化强市”的目标,以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为切入点,以求问、知问、切问、推问、试问等“五问”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创建活动,全力打造“问安青岛”安全文化品牌,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求问——着力解决“我要安全”问题。以维护“安全权、生命权、健康权”为宗旨,强化民本思想,实施“五公开”制度,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民意、启民智、聚民力,动员市民自觉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安全发展献计献策,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知问——着力解决“我会安全”问题。以政府、社区、学校、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广泛传播普及安全知识,将安全知识送到全社会的每个层面、每个角落,让人人感受安全文化的熏陶、掌握安全常识和防范技能,使全民安全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由“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升华。
切问——着力解决“是否安全”问题。以消除各类隐患为根本,突出班组岗位安全能力建设、风险评估与隐患查纠、中介服务、政府监管服务四个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发挥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安全专家等公众参与作用,聚智聚力、互查互纠,全面排查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推问——着力解决“怎样安全”问题。立足打造“问安青岛”安全文化品牌,建立安全文化网上超市、实施信息共享,完善典型示范、警示教育、应急演练“三种机制”,推广安全文化示范典型,树立样板、以点带面;以典型事故案例警示,举一反三、引以为戒;以应急演练启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科学发展。
试问——着力解决“持续安全”问题。立足检验巩固安全文化创建成果,推进安全文化制度建设和安全理论研究,完善安全文化建设效能评估,进一步规范安全文化建设模式,促使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市民安全感明显提升。
2. “问安青岛”中“五公开”的内容是什么?
答:(1)公开诉求咨询渠道。加快完善市、区市、镇街、社区、企业五级和行业系统安全诉求咨询服务网络,通过多种途径公开安全诉求咨询渠道,引导和规范公众安全诉求咨询行为,实现分级受理、分级服务。深化“问安青岛—12350全民安全生产隐患有奖举报查处”活动,强化群众、舆论监督,形成全民自觉参与安全隐患举报排查社会氛围。
(2)公开征集安全良策。依托“问安青岛网”设立“民智惠安”良策征集信箱,大力开展“民智惠安”安全生产良言良策有奖征集活动。定期召开“问计于民”座谈会,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建议,征求“治安之策”,培育一批安全发展的倡导者、引领者和核心群体。
(3)公开安全承诺。按照网格化监管职责分工,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对本辖区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公开承诺,切实履职尽责。社区、企业、学校要从安全价值观、工作目标、安全愿景等方面,分别对本社区居民、本企业员工、本校师生进行公开安全承诺,自觉接受监督,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的安全行为体系。
(4)公开风险隐患辨识指导标准。印制发放明白纸(卡),在全市文化活动场所、广场、公交车站点等公众聚集场所,社区居民楼和学校校园、操场、教室,企业厂区、车间、班组设置公示栏,全面公开安全风险隐患辨识指导标准,促使公众更便捷地参与社会安全管理。
(5)公开非法违法行为查处结果。第一时间核查市民举报事项,对核查属实的案件依法予以查处,第一时间反馈查处情况、兑现举报奖励资金。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公布非法违法行为查处结果。树立“责任、诚信、民生”政府形象,激励市民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