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科技局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3-07-24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关部署,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出台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了《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方案》,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1+10”科技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半年,全市孵化器开工248万平米,提前完成全年开工建设任务;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9亿元,同比增长30%;科技担保贷款8600万元,拉动银行贷款2.65亿元;发明专利申请6275件、授权988件,同比分别增长139%、37%,增幅均居国内同类城市首位。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崂山区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4月,青岛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任务的城市。
  一、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蓝色经济发展
  (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海洋国家实验室西区二期主体工程已封顶,三期工程和东区工程已开工,积极探索海洋国家实验室运行机制,并将以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为试点启动实质性运作;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技术装备、海洋设备检验检测等研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二)引进建设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市政府与省科学院签订《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共建协议》,并启动规划建设;斋堂岛海洋能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年底试生产;中船重工710所海洋装备基地落户高新区,725所项目已进场开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引进建设加速推进;日东电工海洋防腐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开工,力争年底完成基础建设并试生产;中南装备海洋探测与光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落户高新区。
  (三)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仪器仪表、海洋新药及生化制品开发等关键技术,“功能型海洋生物寡糖农业用系列产品开发”等4个项目入选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将获资金支持4500万元。
  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以培育战略性先导产业和解决行业发展关键和共性问题为目的,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首次启动实施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民生科技和产学研合作等领域设立一批科技项目,经费支持超过2亿元。智能交通传感技术、千吨级非晶带材产业化关键技术、氮化稼衬底制备等技术攻关获重大突破。
  (二)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启动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培育计划,首批204家科技中小企业通过立项评审,将择优给予30万元后补助支持。完成海化院和青啤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组织申报了智能交通和生物燃气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3家,受理68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申请。
  (三)加快特色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区市联动,与城阳、市北、胶州等区市建立会商机制,加快推动区市特色园区建设。目前,市北橡胶科技、城阳高速列车园区加快建设,高新区智能机器人园区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开发区环保装备园区正在编制规划。
  三、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加快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
孵化器建设顺利推进,去年以来,全市孵化器累计开工498万平米,完工198万平米,投入使用82万平米,引进企业和服务机构231家,完成29家市级孵化器认定工作。加快推进孵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三级辅导的服务新模式,开展政策宣讲、银企对接等专项活动150场,全面加强孵化器招商推介。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明显,软件与信息服务、橡胶新材料平台已进入融资租赁设备采购阶段,年底将投入运行;生物医药、海洋设备检验检测平台完成综合评审;深海技术装备、资源材料化学和特种船舶设计平台进入方案论证阶段。
  (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申报争创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四补”政策,即补中介机构、补技术合同成交量、补技术经纪人和补大学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启动技术交易市场“一网一厅”规划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规划和网络建设,年底将投入运行。全面放开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新认定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7家,至此我市拥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5家,技术转移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丰富科技中介服务内容,强化技术合同服务网络建设,上半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21亿元。
  (三)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组建5个市区两级财政与社会资金共建贷款风险准备金池,总金额达6000万元。投资1亿元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青岛高创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开发知识产权组合质押、天使投资组合担保等5个科技金融专营产品。搭建科技金融超市和企业家俱乐部,初步形成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服务科技企业融资发展。
  (四)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印发《青岛市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并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山东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济南代办处青岛分理处在我市落户;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
  四、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强化智力支撑
  (一)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积极对接国家人才计划,成功获批4个创新创业人才和2个创新团队,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启动实施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目前已完成首批人才的组织申报工作。
  (二)加快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建设。市政府与哈工大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哈工大青岛科技园落户蓝色硅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青岛研发基地正式签约并完成选址等筹备工作,西交大青岛研究院落户胶州并揭牌奠基,中航动力(青岛)非晶技术研究院落户即墨并启动规划建设。
  (三)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中德生态园、高新区申报国家级国际创新园和中美科技创新园,推荐中国海洋大学等13家单位申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中挪海洋钻井设计院、中以孵化器引进建设,TSC海工装备研究院积极开展人才引进等工作,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官方总部落户蓝色硅谷并召开首届中俄科技创新论坛。
  五、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提高科技惠民水平
  (一)组织实施民生科技计划。
建设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大沽河流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太阳能光伏在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中的应用示范,组织民生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成为我省首个获得人用疫苗临床研究批件的产品,“青麦6号”创造了盐碱地亩产960斤的全国新记录。
  (二)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效能。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43项一站式服务3.7万余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累计入网设备2213台(套),数量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为4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4000余次,发放补贴214万元。开展“科技服务入园区”、“千名精英服务万家企业”等活动,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500余项。“科技通”手机服务终端投入运行,采用电子杂志的形式第一时间将通知、消息、政策等各类科技信息推送至用户手机,实现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之间信息无缝连接,下载使用已超过5000人次。
  虽然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较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不够完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不足和高端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下半年,我局将根据年初确定的目标要求,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海洋科技工作。加快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船重工710所、725所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中海油海洋新能源、日东电工海洋防腐、明月集团医用海藻纤维等项目产业化进程。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好首批204家科技中小企业研发中心政策落实和工作指导;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申报和评定工作;支持企业围绕培育蓝色、高端和新兴产业开展科研攻关;积极引进高技术企业来青落户发展。
  三是着力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继续做好技术交易市场“一网一厅”建设,争取年底完工运行。放开搞活科技中介市场,确保年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30%。
  四是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完成首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评审、认定,积极争取国家级人才计划支持,加快构建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做好高端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引进和服务工作。
  五是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提高企业创造和运用专利的能力,争取年底实现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较去年大幅增长;加大专利执法力度,打击专利违法行为,营造良好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