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 : 2013-07-24
字体大小: 打印
  今年以来,我委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突出项目建设,促进两化融合,全力抓好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强化服务保障,积极化解影响经济运行的压力,主要指标保持了稳中缓升的运行态势。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业增速企稳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向好。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43.6亿元,增长10.3%;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增幅较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476.3亿元,增长17.8%;利润253.2亿元,增长22.1%,增幅较一季度回升7.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9.8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
  (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调度的总投资2097亿元的475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60个项目竣工,完成投资85.4亿元。其中“双月奋战”期间,1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12个竣工投产。赴武汉举办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题推介招商会,计划投资70亿元的19个项目集中签约。1-5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06.4亿元,增长26.4%,带动家电电子等七大产业全部增长,完成产值5273亿元,增长9.9%;家电、石化等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完成产值4715.5亿元,增长11.1%,占全市工业比重提高到75.5%。
  (三)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品牌培育国内领先。成功组织“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首次设立全市企业管理奖和创新成果奖。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对接平台,组织实施第一批502个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对上年度275家企业1212个项目研发费37.1亿元进行认定;推荐10家企业申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家企业申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个项目申报省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国内首艘1800吨级新型电力推进船交付使用。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4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占到全国的11%,7家企业入选第二批全国品牌培育试点,累计达13家,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国家工信部对我市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给予通报表彰。
  (四)产业载体优化提升,县域工业加快集聚。建立工业产业集聚区运行管理和监测评价机制,推动52个集聚区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和示范基地创建。加快清洁生产园区建设,实施17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完成投资7.6亿元;黄岛海洋生物等2处集聚区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基地17处。完善优化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政策,3个片区完成企业搬迁和土地整理,青钢等4户企业纳入搬迁计划,累计88户,其中71户计划进入县域工业园区;新址项目竣工企业3户,累计33户,另有29户在建,已完成投资106亿元。1-5月,县域四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62.3亿元,增长20.5%,县域工业集聚度稳步提高。
  (五)两化融合深入推进,软件产业高位运行。启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完成“1+7”智慧青岛规划初稿。组织两化融合优秀案例展演和供需桥会,重点培育2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4个项目申报国家物联网专项资金。出台光纤到户实施意见,建成开通1100处4G基站,完成三网融合国家试点任务,形成青岛特色新模式。加快推进“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工程建设,1-5月新开工面积60.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67万平方米,累计开工面积167.3万平米,竣工面积45.6万平米,“东园西谷北城”初具规模。探索组建软件企业发展联盟,促进同业间抱团发展,1-5月,全市软件业务收入278.4亿元,同比增长30.3%,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我市荣获“国家金卡工程廿年优秀应用成果奖”。
  (六)坚持专精特新引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制定出台小微企业考核意见和62条政策解读,创新“专精特新”培育认定与跟踪服务体制,认定有源RFID集成器件等“专精特新”产品(技术)110个;设立专精特新“网上展厅”,440家企业520多个产品展示营销,尤尼科技3D彩色打印机等获得国内外客户订单。继续实施“百千万成长工程”,加快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法律体检”、“管理诊断”、“联合服务区市行活动”等专项服务活动417次,服务企业66556家(次);先后启动3个小企业产业园和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试点。1-5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3.4%和24.3%。
  (七)政企同心拓展市场,叠加效应明显提升。发挥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品牌影响力的综合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5月初成功举办“双周两会”(时装周、名牌产品展示周、优秀工业设计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果展)综合会展,223家本土品牌企业参展,12个国家的采购商及国内大中型超市、电子商务运营商到会洽谈,现场交易额2130万元,达成采购意向6.26 亿元。青岛电视台连续5天集中报导。6月初成功举办“青岛名牌神州行”武汉站推介展销会,现场交易额886万元,为企业增加订单4.8亿元;恩玛秀丹等企业与武汉4大商场签订进驻协议,妙府老酒等现场签约8300万元,达到了提升青岛品牌知名度,拓展企业销售渠道,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叠加效应,《经济日报》连续三期跟踪报道。
  (八)强化运行调控保障,服务模式创新增效。密切关注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等要素供应,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创建油区管网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全市油区管道运行安全、煤电油供应充足。推动大企业直通车提速提效,上半年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服务事项280件(次)。积极引进省再担保集团,创新建立再担保机制,完善“融资通”网络平台,1-5月,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融资104.9亿元,同比多增7亿元,3家企业获首批再担保贷款2300万元;成立股权托管交易蓝色总部,19家企业成功挂牌与托管。新引进日本电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为1300多家新创办小微企业提供免费财税代理服务,预计上半年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存在的问题:受国内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低迷、企业成本高企、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叠加因素影响,一是工业生产增长乏力。企业投资意愿减弱,部分新投产项目未能达产,工业经济持续上行压力较大。二是工业出口增速回落,对工业增长从同期的正向拉动转为负向拉动。三是企业盈利增长困难。原材料、用工、融资等成本高位运行,压缩企业盈利空间。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筹办第二届青岛国际软博会。拟于8月中旬召开,立足“东园西谷北城”产业布局,依托“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引进一批软件名企和信息技术服务项目。通过突破软件产业短板,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二)加大定向招商和项目推进。组织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系列新兴产业专题招商活动,跟踪推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优化提升工业增量。突出抓好475个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年内力争120个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大企业和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形成存量对工业的持续拉动。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落实企业技改贴息和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第二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全年超过1000项;组织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名牌产品认定。开展首届企业管理奖和创新成果奖评选,选树10家典型企业在全市推广,培育一批“小精灵”管理样板中小企业。
  (四)加快产业载体建设。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组织认定5个以上市级示范基地,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依托产业集聚区,推进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建设,承接产业配套型小企业定向转移集聚。培育认定10家中介服务示范集聚园区(楼宇),促进中介服务业集聚发展。
  (五)加强运行调控保障。深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完成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超前组织好煤电油运等协调保障,及时发现、化解各种风险因素,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