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集团消费监管体系 探索食品安全治本之策 青岛“阳光食品工程”闪亮全国
青岛日报讯 我市围绕打造“食在青岛最安全”城市新名片,坚持不断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本之策。其中,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便是一个显著的亮点。目前,青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已被国家商务部等十一个部委誉为全国“三绿工程”青岛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放心、安全、高效、省事、省心、省钱”,是广大集团消费单位对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的一致评价。“以前需奔波几天、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采购活动,现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我现在每天都要登录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网站,查询当日食品原料价格和检测情况,食堂采购管理更规范了。”中国海洋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庄肃敬说。
从我市总体情况看,由于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米袋子”放心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另一方面,一些不合格食品以不同方式流入了集团消费领域。市经贸委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于2003年提出了创建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的工作思路,并确定了一系列实施措施,我市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把集团食品消费纳入政府全过程专项监控的城市。
——强化质量监管。对食品原料及其供应企业实行政府、专家、需方事先审核,共同把关,所有供应集团消费单位食品的生产商、供应商都必须经过行政、行业主管部门或权威认证机构认证许可,才能进行采购交易,实现了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的转变,保障了质量安全。
——推行联合采购。通过组织联合采购招标会,促进了食品采购由分散采购模式向集约化采购模式转变,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
——发展电子商务。从2005年起,联合采购招投标改在网上进行,推动集团消费采购由面对面的传统采购方式向电子商务发展,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目前在网供应企业已由初期的30个增加到172个,年交易额达3亿多元。
——推广“阳光采购”。消费者代表、执法部门和纪检部门全程参与招标过程,实现了采购透明化、公开化,规范了集团采购行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关人士认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是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青岛通过实施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初步建立起了以有形市场为依托、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相结合的新型集团采购模式,形成了供方资质准入与需方严格自检相结合的集团消费食品质量监测体系,解决了集团消费单位采购信息不对称、采购点分散、成本高、效率低、采购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受到集团消费单位的一致欢迎,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加入的转变。
截至今年11月,我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试点单位已经由试点初期的13个单位、日就餐人数不足10万人次,发展到目前的86个单位、日就餐人数达到了42万人次。